封面新聞:中克科學家共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 這場對話為何受關注?
時間:2023-06-20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22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監測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據平均下降了69%,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在持續退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成為全球共識,也是國際科技、外交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
6月15日,以“匯聚科技力量,共同守護生物多樣、生態之美”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科技合作對話會議在成都召開。來自中國、克羅地亞等國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共計200余人現場參會。
會議開幕式
中克科學家共議兩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
本次會議期間,來自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版納植物園、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四川大學、薩格勒布大學、奧西耶克大學、杜布羅夫尼克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保護地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形成與保育、作物基因改良、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等主題做學術報告并交流研討。
資料顯示,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類型最全的國家。特別是在中國西南山地,喀斯特地貌和山地脆弱生態系統分布集中,生態環境極其敏感,并且生態屏障作用巨大。同時,西南山地是中國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具有全球保護價值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相關保護成效關乎國家生態安全。
而克羅地亞及其周邊區域與中國西南山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特征具有相似性,例如其巴爾干地區山地面積超過70%,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且尤為典型。因此,中國和克羅地亞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領域的合作具有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兩國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中克聯合實驗室
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中克聯合實驗室”)雙方學術委員會委員也就聯合研究、技術研發、平臺共建、人員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交換了意見。據悉,中克聯合實驗室是2019年首批獲準籌建的“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現在已成為中國、克羅地亞兩國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在現場,封面新聞記者專訪中克聯合實驗室執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領域副主任、研究員孫庚,了解到目前中克聯合實驗室目前主要的工作為圍繞我國九寨溝和其“姐妹”世界自然遺產地——克羅地亞普利特維采湖國家公園開展相關研究,包括喀斯特湖泊的保育、湖泊周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景區環境治理和景區管理、和九寨溝地震后生態恢復。而在這種合作的推動下,這些研究已取得了多方面進展。
例如,針對我國九寨溝地震后生態恢復,雙方聯合研發了裸巖邊坡苔蘚植被恢復技術,實現苔蘚在地震造成的裸露山體上生長。據孫庚介紹,如果想讓苔蘚附著在巖石上,其“抗逆”性很重要,而克羅地亞方對苔蘚逆境脅迫的生理、生態機制以及擴繁技術研究較為豐富,雙方合作助力了當時研究速度的加快。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圖據網絡)
目前,裸巖邊坡苔蘚植被恢復技術已于九寨溝部分區域獲得了成功,正在九寨溝荷葉寨對面的坍塌山體上進行大規模的示范。未來,這種創新性的技術還有望應用到其他生態恢復工程中,如川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工程創面修復。
普利特維采湖國家公園景觀(圖據網絡)
除了合作研發外,九寨溝修復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鈣華景觀的原創技術還通過中克聯合實驗室這一平臺成功引入并應用于普利特維采湖國家公園,對公園內出現裂縫的鈣華景觀進行了科學修補,為世界范圍內獨特的鈣華景觀的保護修復提供了示范案例。
中克生態科研工作合作領域廣泛
克羅地亞部分生態保護做法值得借鑒
采訪中孫庚還告訴記者,除了九寨溝和普利特維采湖的“聯動保護”外,還有其他多領域的生態科研工作適合我國和克羅地亞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包括但不限于對我國其他地區喀斯特地貌的保護和恢復;研究氣候變化的效應和應對方式;開發兩國藥材、食材等生物資源。
云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圖據網絡)
提到克羅地亞目前有哪些值得我國借鑒的生態保護策略或案例,孫庚認為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克羅地亞保護區、國家公園和科學家合作密切,“比如他們發現公園里的水質或水生物有異常變化,會很快找到大學里的學者去分析研究,避免進一步的惡化。這種和科學家合作,并長期、穩固地積極互動,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另一方面則是克羅地亞對野生動物進行的適當保護和利用。孫庚表示,比如克羅地亞管理科學、細致且嚴格的獵場,不僅能實現野生動物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還能適當控制如野豬這樣繁殖能力較強、破壞力較大的動物的種群數量,起到一定的生態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