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加大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效益監測力度 確保公園生態建設精準發力
時間:2020-12-09
隨著成都市“東進”戰略的實施,龍泉山脈將由城市外圍生態屏障躍升為城市“綠心”,承擔著筑牢全市生態安全格局、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使命。建設中的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涉及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金堂縣等,規劃面積1275平方公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最大的城市生態綠地。自2018年開始,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委托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開展針對公園全域的生態效益監測。項目負責人潘開文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對公園內典型植物群落和生態類型、生態要素等進行長期固定及實時監測,綜合應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無人機、物聯網等新技術,構建“天、地、生”一體的生態智能監測網絡,初步實現了對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多維度、大尺度、可視化監測。□劉成銘
編制形成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智能監測實施方案(2018-2035年)》。研究團隊充分運用城市森林公園項目國際咨詢“智慧龍泉山”建設策略成果,將集成應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無人機、物聯網等新技術,構建“天、地、生”一體的生態智能監測網絡。計劃到2035年建成100余個固定監測點,實現對公園典型植物群落、生態類型、生態環境要素等61項273個指標的長期固定監測,以及數據的實時獲取、長期保存和集成應用共享。
逐步搭建起生態智能監測系統骨架。針對龍泉山生物多樣性、氣候、土壤等生態環境要素歷史數據資料缺乏的問題,已選址建成27個永久性生物多樣性固定監測樣地、4個徑流觀測場、13個生態環境要素監測微站、兩個重點景區游客監測站,區域生態要素首次得到系統調查和記錄;利用高清衛星影像,運用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初步搭建起生態智能監測云平臺,實現監測設備的在線管理,監測和調查數據的安全保存、在線查看、統計分析,整合接入龍泉驛等區縣森林防火、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數據,逐步形成生態監測“一張圖”。
生物多樣性調查取得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內發現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香果樹、楨楠、喜樹、野大豆、梓葉槭、紅豆樹等,其中,香果樹、楨楠、野大豆等野生分布為區域內首次發現。香果樹被世界著名植物學家威爾遜譽為“中國森林中最美麗動人的樹”,目前國內多見零星分布,而龍泉山野生種群數量約30株,胸徑最大者74厘米,自然更新良好,在四川盆地丘陵區內較為罕見。共鑒定植物325種,篩選出大葉桂櫻、小花花椒、梭羅樹等122種具有生態造林和城市綠化利用前景的鄉土植物。
發現公園人工造林的自然參照對象。調查中發現公園內有保存完整的天然常綠闊葉林約兩公頃,群落結構完整、物種豐富,包含楨楠、黑殼楠、小花花椒、香果樹等110余種鄉土植物,顛覆了對公園森林植物種類單一的傳統認知。發現成片分布的天然落葉闊葉林約100公頃,為天然常綠闊葉林受破壞后自然恢復的次生林,群落結構完整,包含麻櫟、栓皮櫟、黃連木等40余種鄉土植物。發現林齡超過70年的人工柏木林約1.5公頃,歷經多年自然演替,群落中已出現四川潤楠、小葉青岡等闊葉樹種,灌草層出現眾多喜濕物種。據研究團隊骨干張林、伍小剛介紹,這一系列發現為公園“增綠增景”恢復地帶性植被、營建近自然森林提供了理想的參考對象。
完成城市森林公園生態價值年度測算。2019年監測數據顯示,公園二氧化氮、PM10等空氣污染指標均低于同時段全市平均值,夏季平均氣溫較同時段全市平均值低1.3℃;月平均負氧離子濃度1310個/立方厘米,達到“中國天然氧吧”創建標準,且與林外相比,林內負氧離子、氧氣含量分別高出23.42%、5.62%,龍泉山增綠增景生態功能提升成效明顯。研究團隊采用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方法,重點關注大氣凈化、固碳釋氧等50項指標,構建起生態價值綜合評估體系,測算出2019年公園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414億元,其中森林生態系統價值100.16億元。
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副主任駱丹表示,管委會還將持續推進生態效益智能監測系統“天、地、生一體化”建設,開展公園資源本底航空遙感調查,繪制森林植被地圖;加強野生動物、入侵植物等生態監測,摸清生態資源本底;用好監測數據,針對短板缺陷精準發力,確保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2035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功能基本形成。